本報記者 田文生 實習生 黃宇《中國青年報》(2014年10月31日06版)
  銷售家用紡織品的門店裝修一新,夢想更近了,重慶巴南區的創業青年鄭承倫在給龍洲灣街道團工委書記的電話里連聲道謝。
  正是年初加入到了所在街道的區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員會,鄭承倫才有機會結識轄區內重慶銀行的團支部負責人,並通過街道團工委的推薦,成功申請到20萬的低利率貸款,讓他那差點因為資金短缺而夭折的創業夢重新閃亮。
  2014年,重慶在試點區開展區域化團建工作,以街道團工委為核心,推動轄區內組織聯建、資源聯網、青年聯管、工作聯動,逐步盤活了轄區內的團屬資源;立足青年成長成才,滿足青年所需所盼,調動了青年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促進了團的工作整體活躍。
  三頭六臂的“哆啦A夢”
  畢業即失業、交際圈子小找不到對象、想創業沒有足夠的資金……這些很多青年面臨的共同問題,向剛接任巴南區花溪街道團工委書記的方芳提出了挑戰。
  不過,街道區域青年共建委員會的各項工作逐漸推進後,方芳面前那些看似很複雜的問題竟迎刃而解。以青年人普遍關心的婚戀交友為例,轄區內的派出所男同志多、學校的女老師多,醫院的女護士多、機械廠里的男工人也不少,這些單位同時成為“共建委員會”的成員單位後,“自己人”見面就更容易了。
  “以前搞相親活動,看到街道的團工委書記既當紅娘,又當策劃,還當保安,我們都覺得他們太辛苦。”花溪街道區域青年共建委員會成員單位代表代麗說,“現在,區域青年共建委員會讓我們這些成員單位像一個大家庭,有人出人,有場地出場地,大家參與了、瞭解了,主動性也增強了,責任感和服務意識也跟上來了。現在,我覺得作為‘家庭’的一分子,服務青年我也有責任了。”
  從一個人的“戰鬥”,到三個“臭皮匠”的合作,再到“十雙筷子”牢牢抱團的過程,區域化團建將轄區內的資源有效銜接,使團的工作長出了“三頭六臂”。
  “我覺得我們就是哆啦A夢,幫助很多個‘大雄’解決各種問題。”方芳在團建工作座談會上不經意的一句話,讓團乾們會心一笑。
  過去,團組織局限於“單位”內部,與“左鄰右舍”一定程度上處於“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推行區域化團建後,那些無形的玻璃牆被拆除了,成為一個大寫的“團”,內部資源的整合和組織的聯動讓團組織煥發新的生機,更讓團員得到實惠。
  共同編織的“百寶箱”
  一大早,新世紀超市南岸區南坪商都團支部書記夏小兵就來到儲運部,對照手中的一份特殊“訂單”裝載貨物,之後他與超市的一群團員青年乘坐小貨車趕到後堡社區便民超市開始忙碌的一天。這位年輕的團幹部不僅要忙活超市的團支部工作,還要操心超市所在社區團支部以及社區便民超市的工作。
  這個超市成為社區青年解決生活問題的有效載體,他們可以直接“訂貨”,還能享受免費送貨上門、換米缸、修電器等服務。他們不用擠農貿市場、精品超市,小區里就能買米、油、麵粉、牙膏等日常生活用品。這裡品種全,質量有保證,買的放心,用得也放心。
  “南坪商都團支部作為區域共建力量加入,對於社區團組織來說,不僅增加一支活躍的青年隊伍,還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資源。”後堡社區團支部書記陳妮嬌深有感觸地說,在方便居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增強了居民對社區團組織的認同感、歸屬感。
  要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光有陣地還不夠,還得與服務對象“面對面”,做群眾的好朋友和小伙伴。QQ、微信是陳妮嬌聯絡青年的重要平臺,只要她一吆喝,社區和共建單位的青年就群起響應。
  和陳妮嬌一樣,重慶的許多基層團組織負責人都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構建起線上互聯互通、線下互助互動的區域服務協同體系,調動區域內各方力量為社區群眾提供更便捷、精準、有效的服務,形成“網絡連支部,服務聚青年,團組織就在身邊”的區域化團建新格局。
  “平臺”是重慶推進區域化團建的另一關鍵詞,以市民學校為主的各種綜合服務平臺讓聯繫、服務和引導青年的工作落到實處,而各種信息化手段,則讓平臺的觸角得以無限延伸。
  讓區域化團建成為基層團組織的源頭活水
  為進一步夯實區域化團建工作基礎,重慶團組織的各項工作資源也在向基層傾斜。青年文明號的評選,“是否參與所在街道區域化團建”是一票否決項目;團內榮譽的申報,區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員會要蓋章同意……考核、獎懲、督查等各項制度的完善,引導基層團組織將社區“深度”搞“活”了。
  在南岸區後堡社區黨委書記邵曉南的記憶里,過去社區團組織的活動幾個月才有一次,但如今共建單位帶來的活動周周有。“中醫院給我們帶來了健康檢查及日常保健知識講座,郵儲銀行給我們帶來信用卡互聯網支付安全宣傳,電信公司給我們帶來網上‘衝浪’體驗、公安局給我們帶來禁毒宣傳活動……”
  江北區鐵山坪街道鐵山社區農轉非居民較多,老年人多,青年較少,沒有學校,沒有醫院。這樣的情況對初來乍到的團支部書記張月艷來說挑戰極大,單槍匹馬開展工作很難。
  通過開展區域化團建工作,她積極聯繫協調轄區的鐵山坪林場、森林公安加入共建委員會,動員愛心莊園等轄區共建單位的團員青年註冊成為志願者,不斷擴大志願者隊伍,目前已招募“鐵山衛士”志願隊、文明交通勸導志願隊等7支志願者服務隊,在7支隊伍中建立了團支部。她還開辦了鐵山課堂,免費為農轉非居民舉辦致富創業、法律普及、文明勸導等知識講座,提高農轉非居民的文化水平。
  張月艷自豪地說:“多虧了這些共建單位跟我一起戰鬥,眾志成城,大家一起共同面對團建工作中的挑戰。”
  截至8月上旬,重慶市已有173個街道建立了區域青年共建委員會,建立直屬團組織1484個,社區建團率達100%,聯繫青年社會組織313個,配備青少年社工或專職志願者1501名,建立工作陣地552個,建立新媒體平臺391個,組織活動977次,3.7萬餘人次青年參加活動,落實工作經費262萬元。
  團重慶市委副書記施崇剛認為,開展街道區域化團建,鞏固了傳統領域團建,推動了新興領域建團,強化了基層團組織之間的橫向互聯互通,促進了團的工作整體活躍。團重慶市委力圖通過這項工作,做到哪裡有團員,哪裡就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團的活動,哪裡有青年,哪裡就有有效覆蓋、深度覆蓋的團組織,哪裡有團組織,哪裡就有“組織共建、資源共享、陣地共用、工作聯動”的區域青年工作共建委員會,使區域化團建真正成為基層團組織的源頭活水。  (原標題:重慶:社區建團率1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x59oxiik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